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配资盘
劳动者之歌——用爱与坚守点亮学子梦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万波
清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山间还裹着薄雾,本溪县第五中学的教师张万波打开教室的灯光,简单打扫教室的卫生。在山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教育界,一提到第五中学的张万波老师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大拇指。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教28年来,他一直耕耘在距离县城一百公里的乡村中学。他一直用心、用情、用爱、用坚持在农村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把学生当家人,用 “偏爱” 托起乡村娃的求学梦
1997 年金秋,20 岁的张万波带着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证书,回到家乡本溪县南部山区的祁家堡中学。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他看着台下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山里的孩子多一条出路。”
2000 年,张万波第一次接手初三班主任,还兼任代数、几何两门课的教学。那时妻子刚怀孕,他家离学校 22 里地,他每天天不亮就蹬着自行车出发,车筐里装着教案和给学生打印的习题,傍晚踩着暮色回家,风雨无阻。有次暴雨冲垮了一段土路,自行车没法骑,他就扛着车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两小时,到学校时浑身是泥,却准时出现在早读课的教室门口。“张老师的裤脚永远带着泥,但他的数学课永远清清楚楚。” 当年的学生回忆道。
为了帮有望升学的学生冲刺,张万波把他们请到家里免费辅导,管吃管住。2001 年中考,他班上 3 名学生考上重点高中,5 名学生自费进入重点校 —— 这对 “好学苗初一就外流” 的农村中学来说,简直是 “惊天动地”。也是从那时起,祁家堡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个 “小个子” 数学老师,能把娃教出出息。
配资盘
可很少有人知道,2001 年 8 月 14 日,张万波的儿子出生第二天就因新生儿大脑缺氧住院。妻子在家坐月子,他白天在学校上课、补课,晚上骑车去县城医院守着孩子,天亮再赶回学校。整整一个月,他没请过一天假,没耽误一节课。有同事劝他歇歇,他只说:“班里娃们要中考,我走不开。”
2002 年 9 月,班上 5 名学生每天要翻山越岭 3 小时上学。张万波干脆带着他们住进校园,每天下课后给孩子们做饭、洗衣服,把年幼体弱的儿子扔给母亲和同样当老师、每天奔波 30 多里的妻子。“我是老师,得先顾着学生。” 他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愧疚,却又透着坚定。
2009 年,班里一名学生五一放假打篮球摔断腿,住院一个月里,张万波每天下班后骑车去医院送作业、补课。学生回校后拄着双拐,上厕所不方便,他就亲自帮忙接小便。那年中考,这名学生以 660 分的成绩拿下全校第一,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孩子抱着张万波哭了:“张老师,没有您,我肯定考不上。”
身兼数职挑重担,带病也要守住 “课堂阵地”
2010 年 3 月,张万波走上教务岗位,同时还当着初一班主任、教两个班数学,兼任九年级年部主任。每天早上 6 点半到校,晚上 6 点离校,他的工作日记上记满了待办事项:“7 点检查早读”“上午听 3 节课”“下午批改两个班作业”“晚自习找 3 名学生谈心”…… 这样连轴转的日子,他一干就是 5 年。2012 年 7 月,他带的 42 名毕业生,40 人都考上了高中,升学率在全县农村中学里名列前茅。
2020 年 6 月,张万波成为教学副校长,责任更重了,但他始终没离开课堂,每天雷打不动给学生上两节课。“我是老师,不上课心里不踏实。” 他说。可那时学校面临的挑战不小:86 名在职教师平均年龄 55 岁,结构性缺编;学生来自 3 个乡镇,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多,自主学习能力弱;2021 年 “双减” 政策落地,2024 年新中考启动,每一项都是硬骨头。
2022 年推进 “双减” 时,作业管理成了难题。张万波带着老师逐科研究,设计分层作业、实践作业,还牵头做了《扎实开展作业管理,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汇报。当年,学校就获评本溪市首届作业设计管理先进学校。
2023 年 10 月,学校要举办全县初中创新性课堂教学现场会,作为负责人的张万波却犯了难 —— 他颈椎突出压迫神经,右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可他没吭声,白天带着老师打磨示范课、布置会场,晚上回家敷着膏药改材料。现场会当天,他还在主会场亲自上了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板书时右胳膊一抽一抽地疼,却依然讲得条理清晰。课后,有老师问他为啥不找人代上,他笑着说:“这节课是‘双减’成果的展示,我得自己上,才放心。” 后来,他执笔的《改变乡村小课堂,推动 “双减” 大发展》还刊登在了《本溪教育》上。
走出去传经验,把 “乡村教育火种” 播向更远
从 2023 年 9 月起,张万波的脚步越走越远。沈阳、北京、新疆塔城、重庆、满洲里…… 他带着乡村教育的实践经验,去各地宣讲教育家精神。2024 年教师节前,他在辽宁省内多市宣讲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省”;五一前后,又忙着在市县参加劳模精神座谈。
有次在新疆塔城宣讲,当地老师问他:“在乡村待 28 年,你不觉得苦吗?” 张万波指着 PPT 里学生的照片说:“你看,这个孩子现在成了医生,那个孩子考上了师范大学,要回来当老师。看到他们有出息,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如今,52 岁的张万波依然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他的办公桌上,除了教案和工作日记,还放着一摞学生的数学作业本,每本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让山里的孩子因为我,喜欢上数学,喜欢上学习,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傍晚 6 点,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张万波批改作业的手上。他抬起头,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嘴角露出笑容 —— 这片他坚守了 28 年的乡村校园,依旧是他心中最温暖的 “劳动热土”配资盘,而他播下的教育火种,还在继续照亮更多学子的梦想之路。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