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邻居老王来家里,说起他父亲手脚常冷,吃了冬天补阳的羊肉、药膳,精神倒有一点,但根本没从里头暖起来。
后来改了做法——饭里多放一点姜、常喝一碗姜茶、饭后做几分钟轻度活动,几周后手脚暖和了些,整个人也更有生气。
这个变化给了我一个想法:有时候,比起硬生生“补阳”,把体内通道打开、让阳气流通,反而更关键。中医里把这叫“通阳”。
中医的逻辑:通与补,路通了才有用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阳为温煦之气,推动气血运行;古医家如扁鹊、张仲景等也强调辨证施治:不是都把药往补里加,先看经络、脏腑的通达与否。

所谓补阳,是把能量放进去;而通阳,则是把能够输送这股能量的“路”打开。路通了,阳气才会走到四肢百骸;路堵了,即使补得多,也像把水倒在堵住的管子外面,没法到达终点。
厨房里常见的一味菜,把“通阳”的概念做得很实在——生姜。生姜辛温,行气散寒,在古医术与民间方里经常出现。少量切片入菜、汤里放一两片,能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帮助寒湿在体内逐渐转化、排出。
配合适当的运动和规律睡眠,能让体表和四肢的阳气慢慢回升,不需要把大量补品堆在一起。
从浅到深看,通阳不是一夜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一个“先通后养”的思路:先通过饮食、起居、简单动作把经络和气机唤醒,再用日常营养稳固基础。古方中常见温里散寒、行气导滞的配伍,正是这个思路的体现。
两面性与常见疑问:通阳并非万能
说到这里,难免会有人问:是不是所有人都该通阳?是不是多放姜就万事大吉?答案要讲两面性。通阳能帮那些因寒湿、气滞导致的四肢冰冷、乏力、消化不佳的人走出困境;

但如果体内有明显热象,比如口干、面红、便秘且大便干结,或长期有发炎、发热等症状,就不合适用辛温方法去“通”。另外,某些慢性病患者用药复杂,随意改变饮食习惯也可能影响病情。
姜是不是越多越好?不见得。厨房用量以温和为宜,少量长期坚持,比一次吃很多更稳妥。
姜的表现方式不只是生吃:切片入汤、和粥同炖、饭后用温姜茶暖胃,都是让阳气顺着脏腑和经络“慢慢走起来”的方法。配合散步、揉按腹部、适当晒太阳,效果更明显。
若身体有明显异常,比如明显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突然体重大幅下降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别把养生当成治病的替代。

最后说一句,养生的路上,既有古人的智慧,也要结合现代生活。把“补”与“通”搭配起来,按自己的体质调整,日子会越过越顺。若有不清楚的症状,跟家庭医生聊一聊,按辨证来调整饮食与作息,比盲目跟风要安心得多。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