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一张嘴就说:“我气血不畅,整个人都没劲儿。”
手脚总是冰凉、脸色发黄发暗、早上起床头晕,蹲久了站起来一阵发黑,走两步就累得不想动——这些感受很真实。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补”:红枣、桂圆、养生茶、补血口服液轮番上阵,却很少想一想,到底是哪些日常习惯,在一点一点“掏空”自己的气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所谓“气血不畅”,大体可以理解成:身体供能不足、血液循环不够顺畅,组织和器官拿到的氧气和营养不够及时,所以人就会觉得累、冷、反应慢。它可以跟低血压、贫血、久坐、压力大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诊断名词,更不能拿它来替代看病。但如果明明已经很容易累,又常常陷在下面几种情况里,气血只会越来越差。
第一种情况,是长期熬夜、脑子停不下来。
白天忙工作、忙家务,到了晚上才感觉属于自己,就开始刷手机、追剧、打游戏,一看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多。表面上看,只是少睡了两三个小时,可对本来就“底子薄”的人来说,相当于每天都在透支。晚上本该是身体修修补补、把一天的疲劳清掉的时候,你却逼着自己继续清醒,激素分泌被打乱,心率难以降下来,血管得不到充分放松,第二天自然更容易头晕、乏力、犯困。长期如此,不管吃多少补品,都抵不过每天熬夜那几小时的消耗。

第二种情况,是身体几乎不动,老是坐着或站着不挪窝。
很多人早上坐车、白天坐办公室、晚上回家瘫在沙发上,腿几乎一整天都没怎么认真动过。还有一些是久站工作,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下肢的肌肉相当于一个“帮血液往上推的泵”,你总是不动,它就懒得工作,血液在下肢“打转”,人很容易觉得腿沉、脚肿、走几步就酸。时间一长,全身循环效率都在往下掉,手脚更冷、反应更慢、整个人像“没电”的手机。对于本来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这种“整天不动”的生活方式,比少吃几口肉更伤身。
第三种情况,是长期吃得太“省”,总把自己当减肥机器。
害怕长胖,不敢吃主食;工作太忙,一天只草草对付一顿;迷信各种代餐、排毒产品,真正常规的一日三餐反而经常缺席。看上去很“自律”,实际上是在不断削弱身体的基础供给。血液里的营养来自吃进去的食物,你长期吃得太少或太单一,身体只好把有限的能量先供给心、脑等关键器官,皮肤、头发、四肢就只能“凑合用”,人自然会出现脸色差、掉发增加、手脚冰凉、月经紊乱等问题。很多人口头上说是气血不畅,本质上却是长期吃不够、吃不均衡。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气血不畅,不妨先对照一下:是不是经常熬夜?一天真正走路、活动的时间有多少?一日三餐是不是总在凑合?先把这三件事改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往往比各种“补气补血”的花样,更能实实在在地帮你把状态拉回来。
想让气血慢慢好转,其实离不开三个基础:睡够、动够、吃够。
睡够,不是周末补觉,而是尽量保证大部分日子在固定时间上床,给自己一个真正安静的睡眠环境;动够,不是去拼命高强度训练,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多安排一些低强度、可长期坚持的活动,比如每天快走半小时、上下楼多用腿;吃够,是在不过量的前提下,把主食、蔬菜、优质蛋白都吃到位,而不是某一类吃很多,另外几类严重缺失。
还要提醒一点:不要把所有不舒服,都归结为“气血不畅”。如果你出现反复胸闷、心慌、活动后明显气短,或者头晕到站不稳、视物模糊,皮肤、嘴唇反复苍白,月经变化很大,最好及时到医院查一查血常规、血压、心电图等,排除真正的器质性问题,再谈调理。很多时候,真正让人安心的,不是一句“气血不好”,而是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提醒所有自觉“气血不畅”的人:与其盲目进补,不如先把伤气伤血的几个坑填上——少熬夜一点,让大脑和身体有机会恢复;多动一动,让血液愿意“跑起来”;吃得踏实一点,让身体真的有东西可以利用。当你把这些最朴素的事情做好,很多让你烦恼的冰冷、乏力和没精神,往往会慢慢松动。这种从生活里一点点赢回来的底气,比任何“速成补法”都更可靠。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